2018年06月13日星期三,本学期第15周
当前位置: 建筑大学首页>>新闻网>>校园文学>>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建大精神——大通社 王洪 周天傲

2018-05-15 16:51  校报编辑部  (阅读人数: )

文化是一首诗,在这里浅唱低吟;文化是一支曲,在这里婉转悠扬;文化是一段舞,在这里袖带婀娜;文化是一粒种,在这里生根发芽。建大的校园,是文化的海洋;建大的景观,吐露文化的芬芳。在这里,只要静心,就会听到文化拔节的声音;只要凝神,就能捕捉文化掠过的身影。从建大出发,沿着校园景观的足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描绘传统文化的神韵,再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景观,汇成诗篇细细品读,让建大精神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熠熠生辉。

汇聚文化的海洋

清风传送悠扬,绿荫低喃诗意,建筑吟唱艺术,景观启迪心灵。走进建大,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令人目不暇接,大到建筑规划、小到景观小品,建大的校园里,处处孕育着文化的内涵,这里是文化的海洋,这里是成长的摇篮。

建大有百余处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走在校园里,文化的柳枝信手拈来。老校门见证成长、八王书院古色氤氲、滚滚向前凝聚力量、雷锋庭院承载信仰……如果说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景观就是这乐章中独特的音符。在这里,有享誉世界的稻田景观,有追忆历史的日俄战争纪念碑残垣,有全国唯一的建筑博物馆,有意境幽远的千年古莲……还有,美丽骄傲的孔雀、活泼可爱的小鹿、高贵慵懒的花猫,葡萄园、生态园、微型自然保护区……不论是人文还是自然,不论是历史还是未来,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只要走入建大,就如同置身文化的海洋,源源不断地浇灌成长。让青年学子沐浴文化的光芒,是建大不变的初心。

建大的每一寸土壤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每一座建筑都诉说着文化的厚重,每一处景观都饱含着文化的哲思,每一草、每一木都凝结着育人的匠心独具。各级领导、国际国内友人、一批批新生和家长来到建大,无不为美丽的校园赞叹,为学生拥有这样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欣慰。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在视察我校时曾说:“人才蕴育于优秀的校园文化”,勉励我校在文化育人的道路上开拓新的天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为我校稻田景观题词“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当代作家刘元举,在稻田景观前,有感和谐自然的魅力,写下《给麻雀留一桌盛宴》,赞叹学校的良苦用心。校园景观用质朴的语言诉说着文化的瑰丽,启迪了一届届学子健康成长。

一处景观、一种文化、一缕馨香,沁润学子心田。从稚嫩到成熟,大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锤炼品格。雷锋庭院在年轻的心中注入一股清泉,驱散阴霾、拥抱阳光;稻田里金色的麦浪是自然的呼唤,返璞归真、不忘初心;日俄战争纪念碑残垣敲响历史的警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院士墙承载着期许的目光,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观,都是建大的文化符号,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景观文化,是建大的一面旗帜,它迎风招展,旌旗猎猎;景观文化,是建大的一道风景,它穿越四季,美不胜收;景观文化,是建大的一份礼物,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中华民族的根和

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让中国人“自信”的“文化”,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生命力,不断为中华民族提供着持续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文化滋养,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和精神保障。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全面推进文化育人,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高校作为优秀文化的引领者,理应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资源,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探寻建大景观中的芳华

传承70载的建大校园景观文化是学校培育数以万计栋梁人才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致力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让建大学子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增强底气,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在建大校园中,百余处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景观,记录着建大一路走来的历史足迹,传承着厚重的建大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开篇之际,建大也加快了新时代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步伐,着力于全面提升校园景观文化内涵。在刚刚结束的寒假期间,学校校报编辑部组织大学生通讯社开展了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建大精神—校园景观文化内涵建设”为主题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建大师生携手,为传承70年的建大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建大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添砖加瓦。美好的寒假时光中,实践团队的师生与建大校园景观一起,经历了一段难忘的文化之旅。

心怀着执着的信念,肩负着传承的责任,为了同一个建大人的梦想,大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80余人分成14个小队,在校报编辑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寒假时间,穿越千年的中国历史,探寻建大校园景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书写新时代建大校园景观文化的新内涵。实践团队选取校园中14处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深刻的校园景观,追溯历史、梳理文化,挖掘景观背后的历史故事,深化景观文化的内涵。同时,实践团队还聚焦八王书院中的状元文化,选定了14位古代状元之“最”,搜集状元故事、展现状元风采,让建大学子在瞻仰先贤时品读成长。

寒冬料峭,实践队员的内心却无比火热,在一本本历史书籍中,他们笃定青春的梦想;在一册册文献资料中,他们扬起实践的风帆。实践团队从校园中一处处传承建大精神的景观出发,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中不断探寻,《新唐书》《宋史》《唐才子转》《太平广记》……一本本传承千年的瑰宝掀开了历史的一角,《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辽沈晚报》《北京晚报》……一摞摞权威媒体记录了后人的追随。站在历史中回望,越是深入越是敬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灿烂数千年的魅力所在。

寒假里,在南塔、建院街等校区旧址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实践团队成员的身影。虽然学校搬迁到了新校区,但是这里依然生活着很多建大的老师和家属。队员们努力寻找着亲历建大历史的老者,他们中很多人都去过曾经的老校区,都见过队员们口中的“老校门”“铁磙子”,都能说上一两段尘封在上个世纪的建大故事。从青年公园到浑河南岸,队员们追寻建大的足迹,多次在假期重返校园,试图穿梭时光,找到景观的前世今生。从“相伴的路”到“滚滚向前”,从张官屯界碑到八王书院,从日俄战争残垣到老校门,一处处景观、一个个细节,定个在相机里,记录在岁月中。

探索之后,是深刻思考;追寻过后,是静心沉淀。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争执,一遍又一遍的整理修改,建大的校园景观披上了文化的新衣,共计11万字的28篇稿件跃然纸上,还有搜集在一起的87万余字、1000余张图片等各类原始资料。这份厚重的资料代表了大通学子对母校的深情,描绘了建大学生记者的美好梦想,用心为校园景观添一缕墨香、用笔为校园文化绘一丝神韵,他们一直奔跑在追寻的道路上。

40多天的文化遨游,大通人因校园景观背后一个个激人奋进的故事而感动,因古人勤于求索、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而敬畏,更因老一辈建大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而振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建大精神,这是新时代赋予建大人的使命与职责。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名建大人都要去努力、去拼搏,因为建大的灿烂明天、祖国的美好未来、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我们手中!

新学期伊始,社会实践告一段落,见证着大通人努力与汗水、承载着建大校景观园文化内涵的28篇稿件正在等待着铅字的装点。新时代孕育的建大校园景观文化内涵,将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价值旨归奠定属于建大的牢固基石,将用他特有的方式,陪伴一代又一代建大人重温勤劳勇敢、执着耕耘的历史岁月,激励建大青年在新时代的道路上秉承“博学善建、厚德大成”的建大精神,坚定信仰、奋勇前行。

岁月流转,70年一脉相承的深厚校园文化,将打造出景观的瑰宝,烙印历史的沧桑,焕发时代的生机,成为建大人的精神食粮!

 

上一条:老根驿站:守护沈城历史 记录岁月变迁——大通社 廖一璇 下一条:新的起点——材料17-5 杨馨雨

关闭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